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

b10034031_李珩_w4

你對未來懷抱的理想是什麼?
你曾被過這樣的問題嗎?你答案又是什麼?
身為一個資料管理工作者,我在目前為止的人生裡已經不知道被問過幾次這個問題了。

當時的我總是這麼回答:我希望未來人類可以達成完全數據化,改變這個世界。
──
所謂的「存在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
此時此刻在這個空間裡的你,是真的存在於這個時間和空間裡嗎?上一秒的你去了哪裡呢?這一秒的你是從哪裡來的?下一秒的你又如何呢?

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?你所認知的是一個固體的你。
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二十個認識你的人,肯定會得到二十個不同的你,哪一個答案的你是真正的你呢?或許你會說,當然是那個固體的你。
那麼,別人口中的你和固體的你,這二十一個你的關係如何?若沒有別人口中的你,即便固體的你確實地存在於某個實際的場所,這個世界也不會知道;相反地,若沒有固體的你,但存在著別人口中的你,那麼這個世界裡就有你的一席之地。
說穿了,其實每個人都是存在於別人口中,因為別人口中有你,你才真正存在。

如果你消失了呢?

依據前面的結論,因為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以別人為前提建立起來的,所以如果你消失了,一定會使別人受到影響、產生變化,而每一個別人又是建立在其他別人之上,每當一個別人產生變化,就會使更多別人產生變化。這個世界就再也不是原來的世界了。
因此,「為了這個世界著想,沒有人可以任意消失」,世界上出現了這樣的規矩。
你的存在不是因為你確實存在,你的消失也不是你可以決定的。固體的你被別人口中的你支配著。即便存在於這個世界裡並非自願,或是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不滿,也不能擅自決定不要存在。這個世界不是你想存在就存在,想消失就消失的。
很複雜吧?

所以我才希望人類可以數據化。想建立就建立,想刪除就刪除,乾脆瀟灑不留痕跡。
至少直到今年八月,我都是這麼想的。
──
今年五月,世界的運作模式全面數據化了。

雖然仍然保留了「固體的你」,但以往所謂「別人口中的你」已經完全數據化,現在一切人類的存在都是建立在數據上。過去的你儲存在資料庫裡,現在的你正在撰寫,未來的你等待輸入。所有構成你的資料都收納成一個資料夾,每個人都可以編輯自己的存在。只要刪除資料夾,隨時可以移除自己的存在。
每個人和別人之間可以建立共同著作檔案,你寫的歸你的資料夾,他寫的歸他的資料夾,瀏覽時兩份資料會一起開啟。移除個人資料夾時並不會連別人寫的部份一起移除,別人的存在數據不會產生任何變化。每個人的存在由自己擁有、自己支配。
別人可以瀏覽你的資料,也可以新增檔案。當然,要竄改或移除也是很簡單的,因此世界上出現了「不可擅自刪改他人的存在數據」的新規矩。
是不是簡單得多了?
──
只要去查閱一下我最近幾個月的資料,就能得知我都一點也不快樂。
不是實現了一直以來的理想,讓人類數據化了嗎?你一定想這麼問吧。
然而,改變世界沒有這麼容易。
這個世界沒有改變的地方就是,總是會有不守規矩的人。這就是我現在苦惱的原因。

新的運作模式出現時,這個世界確實減少了許多不快樂的存在。因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消失,以往苦於不能放棄存在的人們都自行刪除了;新建立的資料夾們也因為「反正不喜歡的話隨時都可以放棄存在」,對於自己當今的存在也沒有任何不滿或憂慮。

不幸的是,世界第二個沒有改變的地方就是,隨著時間流逝,人類會往腐敗的方向發展。

從八月開始,陸續出現掏空他人數據的案例,擅自將他人的數據搬移到自己的資料夾,取代自己原本的存在數據。被掏空的人只剩下一個空的資料夾和形同死亡的固體存在。這可讓警方傷透了腦筋。
在新的運作模式之下,若發生謀殺案,不僅不需查驗死者身分,只需要查閱死者的資料夾裡最新的檔案,犯案時間、過程、兇手都一目瞭然,再去查閱兇手的資料夾,要得知犯案動機一樣容易。調查死於事故者不再需要法醫,從死者資料夾裡就可以找出死亡時間、死因、死前最後的影像和聲音片段。警方的工作只剩下查閱、處分、刪除死者資料夾。
然而掏空的案件不一樣,死者的資料夾裡什麼也不剩,兇手的資料夾裡也不再是兇手的資料。沒有死者資料、沒有犯案記錄,甚至連原來的兇手的存在也被覆蓋掉了。
另一個讓警方困惑的是,死者除了一個空殼什麼也不剩,而兇手的資料則永遠消失了,那麼真正死亡消失的究竟是死者還是兇手?
很複雜吧?

世界第三個沒有改變的地方是,世界依舊複雜。

唯一值得慶幸的是,現在我可以選擇離開這個世界。
這是我的最後一個檔案,雖然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了。
──

是否刪除資料夾?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